2010年11月30日星期二

Chinese Mouton 08 label unveiled / 08'木桐酒庄酒标由中国艺术家创作

29 November 2010

Chinese Mouton 08 label unveiled

Following months of speculation, today saw the official unveiling of the Mouton 2008 label. The label was designed by Chinese artist Xu Lei - the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Today Art Museum - and despicts a ram standing on top of a rock, between two halves of the moon. According to Mouton's press release, 'Xu Lei's ram (the chateau's emblem) asserts the role of a great wine as a link between people and cultures, from one hemisphere to the other of "planet wine".'



The announcement concerning the latest label design comes as no surprise, a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2008 would feature the work of a Chinese artist was widely reported this year. These reports, combined with a surge in Lafite 08 prices (caused by the news that the vintage will feature a Chinese figure eight), sparked particularly strong trade this month. Prior to the announcement, Mouton 08 changed hands at £6,910 per 12x75cl case - up from £4,250 in October (+63%). This steep increase suggests that 08 prices already included a large premium for the Chinese-inspired label, although the wine traded at a new high of £7,800 today.
The chateau has been commissioning contemporary artists to design the upper part of the label every year since 1945. And whilst the artists are not officially paid for their work, they are given cases of the First Growth for their efforts, including cases of "their" vintage. Xu Lei joins a list of artists that includes Picasso, Dali, Miró, Warhol, Francis Bacon, Lucien Freud and the Prince of Wales. Last year, French sculptor Bernar Venet designed the label for the 2007 vintage, whilst Lucien Freud provided the label for the 2006.

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Top chateaux offer great value as Chinese get a taste for fine wines


Far-Eastern interest is changing the market for investors, say Chiara Cavaglieri and Julian Knight
Sunday, 28 November 2010
The Chinese are acquiring a taste for fine wine, such as that grown at the Grand Pontet castle in Saint-Emilion
PATRICK BERNARD / AFP
The Chinese are acquiring a taste for fine wine, such as that grown at the Grand Pontet castle in Saint-Emilion

    大陸富豪炒作進口葡萄酒

    大陸葡萄酒市場快速成長,進口成交價格不斷上漲,連法國市場也受到影響。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半年前能買一瓶紅酒的價格,現在只能買到半瓶。大陸葡萄酒進口商認為,資本市場炒作投資是葡萄酒價格上漲的主因。
    進口商表示,這一輪炒作熱潮不僅影響大陸市場,許多資本甚至瞄準國外的期酒市場,有商家開始「背著現金」去法國買酒,法國葡萄酒的價格因而隨之飆漲。業者也指出,活躍在進口葡萄酒市場的資本來源多以房地產商、媒企老闆為主。
    進口葡萄酒會成為資本客競逐的對象,關鍵在其資源稀少且增值空間大的特性。業者表示,某些職業炒作者甚至會以人為方式抬高價格,拋售利潤甚至高達三倍。
    一家深圳葡萄酒商指出,在香港以每瓶3美元買下的酒,在大陸可賣到人民幣300元,價格上漲了14倍,顯見大陸葡萄酒市場的熱絡。
    根據香港拍賣行統計,自2010年初以來,香港的葡萄酒拍賣會成交額達1.2億美元(約新台幣36.49億),是2009年的兩倍。而10月底的一場拍賣會,更爆出了單瓶紅酒港幣150萬(約新台幣587.79萬)的成交價。
    中華國際名酒品鑑協會理事長饒道認為,大陸經濟發展快速,CPI不斷升高,與其放著讓錢貶值,不如投資風險較低的紅酒,能有很高的報酬率,因此進口葡萄酒市場成了投資的樂園。
    此外,美國商業週刊報導指出,在大陸財富快速成長帶動精品葡萄酒需求的同時,甚至有引發葡萄酒產業價格泡沫的隱憂。

    2010年11月26日星期五

    Top Burgundy fetches record sales at Hospices de Beaune auction

    驚現白马庄白葡萄酒,304,375美元成交!

    看報導,找錯處!

    华夏酒报:一瓶白葡萄酒,304,375美元!


    中国酒业新闻网  作者:编译/王晋  时间:2010-11-19 9:52:39  来源:《华夏酒报》  订阅邮箱快讯


      11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一场佳士得(Christie's)佳酿拍卖会上,一大瓶(6升装)1947年份法国白马庄白葡萄酒以304,375美元成交,刷新了单瓶佳酿拍卖最文章来源华夏酒报高价格记录。
         
      佳士得拍卖行专家Michael Ganne称,这版权华夏酒报瓶佳酿的预估价格为150,000美元 —250,000美元。“或许这是世界是仅有的一瓶该年份的白马庄佳酿。这瓶酒毫无疑问算得上是历史上最好的波尔多佳酿之一,不仅品质卓绝,且年份久远, 再保存50年也没有问题。”
         
      这瓶佳酿由白马庄重新装瓶,此次被一位匿名的瑞士私人收藏者以304,375美元竞得。
         
      当日,共拍出了约1000瓶佳酿,估计成交额约360万美元。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华夏酒报:盘点葡萄酒投资的四种方式


    葡萄酒常常被誉为“液体黄金”,这是由其独特的收藏价值所决定的。长期以来,藏酒家们受益良多,却很少对外宣扬。在美国经济泡沫破灭、股市崩溃而引起的经济衰退中,超级巨富们因股票价值的骤降而身价大减,大众投资亦付诸东流;而藏酒家们独自为窖中的葡萄酒价值依然坚挺、甚至持续上涨而乐在其中。葡萄酒收藏具有增值幅度大、值率稳定的特点。

      根据环球葡萄酒的资料,如果投资法国波尔多地区的10种葡萄酒,过去3年的回报率为150%,5年回报率为350%,10年回报率为500%,大大超过同期道琼斯和标准普尔指数成分股的增值速度。与以往传统的葡萄酒投资方式不同,如今葡萄酒的投资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目前,国际市场上投资葡萄酒方式主要有购买成品葡萄酒、购买葡萄园、期酒投资、选购基金等四种方式。

    购买成品葡萄酒

         投资顶级葡萄酒最直接的一种形式就是购买成品酒,绝大多数投资级葡萄酒都是通过二级市场的拍卖而流通的。

      通常,葡萄酒交易大多围绕原产地等旧世界葡萄酒生产国进行。原产地之外的最大交易场所是英国,美国绝大部分的葡萄酒交易集中在芝加哥举行。

         2006年,法国巴黎银行香港分行就开始帮助其亚太地区的客户投资法国的葡萄酒。2006年,葡萄酒投资大热,来自亚太地区的大量客户通过法国巴黎银行香港的私人银行购买顶级葡萄酒,并将其存放在法国的顶级酒庄里。

      当时,通过香港分行投资葡萄酒的起点为30万欧元以上,约合293万港币。据法国巴黎银行香港分行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一般会以低于市场价格30%或40%的批发价在市场上买投资级别的酒;同时,客户也可通过投资葡萄酒进行资产转移,将自己的部分资产留在法国的全球顶级酒庄里。

         在国外,消费者习惯于去酒庄直接购买葡萄酒,这样能比在拍卖行购买价格更低,还能省去高额的手续费,酒庄卖的葡萄酒分为期酒和现酒。期酒的风险要大一些,因为在装瓶前会有气候等不确定因素。投资现酒是在每年的3月、4月新酒酿成后,酒庄会请来世界知名的品酒家和酒商正式定价,这是投资者买酒的最佳时机。

         据统计,投资葡萄酒的客户中约20%完全不喝葡萄酒,纯粹看中葡萄酒的投资价值,30%偶尔会喝酒,50%是葡萄酒迷。可见,投资顶级葡萄酒并不仅仅是爱酒人士的专利。 

    购买葡萄园

         还有一类投资方式,就是直接购买国外的酒庄。虽然投资成本非常高,但是回报率也较高。据法国巴黎银行香港分行的银行家介绍说,“人们想投资葡萄酒,最初的动力不一定是去获得多大的收益,很多人是出于对葡萄酒的喜爱、乐趣及一定程度上的梦想。尤其是想要投资酒庄的客户,其主要考虑的因素或许是想要一个和家人朋友聚会的独特环境,还有对葡萄酒发自内心的尊敬与喜爱。”

         目前,主要是欧洲的一些投资商选择对一些葡萄酒庄园进行长期投资。未来,来自亚洲的购买者将会介入世界葡萄酒市场。到目前为止,来自亚洲的投资数额依然较为零碎。据悉,已有两家马来西亚企业进驻澳大利亚著名的葡萄酒产区之一——猎人谷;另外,部分台湾企业则在新西兰进行葡萄酒庄的投资。

         吸引投资最多的地区则是法国的波尔多地区,特别是在2003年和2005年出产的葡萄酒受到广泛赞誉之后,波尔多顶级葡萄酒一度供不应求。

         但是,法国政府有可能禁止外国人购买所谓的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房产。一直以来,法国政府都不遗余力地确保酒庄为本国所有。即使国外投资者幸运地买下一所豪宅,这种房产的升值可能也不大。对于收购的葡萄酒庄园,一个比较合理的办法就是仿效联想集团收购IBM的例子,以集团并购的方式取得知名酒庄的所有权。

      无论购买哪里的产业,购买之前,有必要听取建议:一方面,防止葡萄酒庄园遭遇霜冻危害。在新西兰的霍克斯湾,很多人每年不得不租赁直升机来保护极易遭受霜冻的葡萄园。另一方面,波尔多地区要考虑的是排水因素,如果排水沟没有经过很好的维护,可能要花费大量的金钱疏通葡萄园的地下水管道。另外,藤蔓病是对葡萄园的另一大威胁,必须确定葡萄酒凝滞设备和橡木桶的质量。最后,在收获季节之前,要保证酿酒师全力以赴。

         在法国,有一种用来批准交易的叫做SAFER的制度,目的就是方便该地区想要购置既定交易的权利。在欧洲各地,无论什么情况,必须经历繁复无比的官方手续才能交易成功。其中,对酒庄的价格评估尤为重要。在法国,根据地产的有名程度和它创造的利益,有两种方法来评估。所以,如果某个葡萄中国酒业风向标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当地邮局可订阅酒庄园出产的葡萄酒只有原产地名称而没有品牌,那么评估其价值的时候就要看一下其名下的土地、建筑、股票和价值。

      在法国,酿酒厂增值是很有优势的,DomaineJean—PierreX售出的Chablisdomaine酒标底部有小幅的DomaineJean—PierreX字样,仅靠重新发售并贴上新标签“Domaine加上新业主姓名”就可以迅速增值。

    购买葡萄酒期酒

         期酒是某年份采收结束后、于葡萄酒装瓶之前完成采购。每年春季,媒体记者、代理商及零售商到波尔多试饮初酒样本。以这次试饮为基础,代理商及零售商为酒品定价,两年之后这些酒将被装瓶,然后运送到顾客手中。国外期酒早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国际市场从期酒销售,到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葡萄酒评级,再到拍卖等实现投资收益的渠道,还有为酒商提供财务审计和保障的金融、保险和会计机构等。

         藏酒投资界流传着一种说法,如果一次购买两箱“期酒”,待酒成熟后,投资者不仅能自己享用一箱美酒,而且出售另一箱酒的收入能够重新买入两箱葡萄酒。当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足以显现期酒投资的价值。事实上,藏酒投资在国外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其稳定的投资回报率,以及集投资与享乐于一体的特性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波尔多的酿酒商在收成半年后,在葡萄酒处于陈年期时,会先卖出70%的酒,方便资金流通。当酒酿成后,酿酒商会请来世界知名品酒家及酒商等为该酒正式定价。通常情况下,买家在付款后18个月才能实际拿到酒。

      虽然类似波尔多的“期酒”定价并不低,但对比随后的市场价格,往往这是能确保买入顶级葡萄酒的最低价。于2001年发售的四种2000年“期酒”,头两年的年均增幅在25%—36%之间,而到2006年时累积增幅达到了100%—150%。

         一般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而言,自发售以后,葡萄酒价格会进入约5年的快速上升期,对投资者来说这也是购入葡萄酒的佳期。另外,投资顶级葡萄酒是一个长期的行为,一般说来,在“期酒”发售后的7年—10年,是投资回报最好的时机。期酒的交易类似于股票市场的原始股,一般说来也是回报最高的一种投资方式,当然相对应的,风险也最大,因为没人知道成品酒究竟会怎样。比如1997年份的波尔多红葡萄酒就由于“期酒”的定价过高,致使其随后几年的酒价不升反跌。

         期酒投资虽然属于小众领域,但是葡萄酒的收藏升温是全球性的,而缺少专业的买卖途径和专业鉴定机构是国内期酒投资的最大障碍。

    购买葡萄酒基金

         直接投资各种葡萄酒基金则是近年来在欧美颇为流行的一种方式。目前,市场上规模较大的葡萄酒基金有英国的顶级葡萄酒基金(Vintage Wine Fund)、佳酿基金(The Fine Wine Fund)和澳大利亚的国际葡萄酒投资基金(International Wine Investment Fund)。

      据悉,英国金融服务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下属的三只葡萄酒基金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5000万英镑。这些基金的收费不菲,除了每年2%的管理费外,还要根据基金表现收取收益的15%。但与每年两位数的回报率相比,成本的付出还是相当值得的。

      以顶级葡萄酒基金为例,自2003年2月20日发行以来,净值累积涨幅高达49.51%。

      葡萄酒基金主要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的金融市场上交易,在开曼群岛注册的葡萄酒成长基金公司的葡萄酒基金从2003年到现在增长了将近4倍,今年上半年在全球股市大跌的情况下,增长率达到12.12%。

         目前,虽然葡萄酒投资依然是一个小众市场,但随着新政策的出台以及新兴市场的迅猛发展,5年后葡萄酒投资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一些描述葡萄酒价格的指数,如滤酒器指数(Decanter Index)、波尔多指数(Bordeaux Index)等会逐渐成为一些葡萄酒基金跟踪的目标。

      自2004年12月英国将葡萄酒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计划的议案提出后,多家机构就开始酝酿推出不同类型的葡萄酒基金。佳酿基金就是在2006年8月21日新推出的,尽管推出的时间不长,但截止2007年初的累计涨幅也达到了7.9%。

         与购买“期酒”类似,葡萄酒基金的投资年期通常在5年—10年,在年期届满前投资者虽然可选择赎回基金及兑换葡萄酒,但因为要缴纳手续费等,若基金升幅不大,则得不偿失。

    2010年11月24日星期三

    中國無法滿足其對於昂貴葡萄酒的渴求

      來自中國東部浙江省的商人何偉齊(音)說,他常常花3萬多元人民幣買一瓶葡萄酒來招待客人。38歲的何正在香港參加為期3天的葡萄酒及烈酒商貿展,展覽吸引了來自29個國家的700多家廠商參加。何說:“一瓶價格超過100萬人民幣的紅酒不僅能彰顯你的財富,還能顯示你的良好品味。我們並不關心葡萄酒的價格是否貴得離譜。”   
      香港當地拍賣行透露,今年香港舉行的葡萄酒拍賣會成交額達1.2億美元,幾乎是2009年的兩倍,是兩年前香港將葡萄酒進口關稅削減至零後拍賣所得金額的4倍。索斯比和佳士得拍賣行稱,今年香港拍賣葡萄酒所得將超過紐約和倫敦兩地拍賣金額總和。佳士得負責葡萄酒業務的大衛?埃斯伍德說:“我們發現,從去年起,人們願為葡萄酒支付任何價格。這不是投資,而是不加控制的消費。”   
      現在,全球每4瓶稀有精品葡萄酒中就有一瓶掌握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收藏家手中。此次香港酒展組織方首席執行官羅伯特?貝納特說,亞洲葡萄酒市場的擴張速度將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4倍,其中大部分增長份額來自中國大陸———這也將是此次香港酒展中許多佳釀的最終目的地。來自深圳的葡萄酒商劉學標(音)說,他在香港以每瓶3美元買下的酒在中國內地能賣到300元人民幣,價格上漲14倍,“他們願意出任何價錢。”   
      香港公司的葡萄酒進口額在今年前9個月達到6000萬美元,幾乎相當於去年全年總和。埃斯伍德說,中國不斷增長的財富正在使葡萄酒產業滋生泡沫,“當支付的金額4倍或5倍于參考價時,你就不得不質疑買家的市場知識。”中國快速增長的財富正推動對精品葡萄酒的需求。這引發了人們對價格泡沫的擔憂。▲(

    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

    Hong Kong's cup overflows as Chinese get a taste for high-class wines

    Territory enjoying its status as wine capital of Asia since cutting duty from 40% to zero two years ago

    The clink of glasses; the swoosh of ruby liquid. They are welcome sounds to many – but in Hong Kong, the authorities enjoy them perhaps even more than the drinkers.
    As the economic crisis rippled across the globe two years ago, the territory's leaders slashed its 40% wine duty to zero. Their aim was not only to cheer the gloomy but to boost trade.
    If sober officials doubted the wisdom of that move, they were soon proved wrong. It has transformed Hong Kong into Asia's wine centre and a force for driving up prices round the globe. Industry stalwarts watched in shock at the Mandarin Oriental hotel last month as lot after lot at a record-breaking Sotheby's auction hit or outstripped its high-end estimate. Then came the star of the evening: the Chateau Lafite 1869.
    When three bidders fought up the price to a new world high for a single bottle of wine, the well-heeled buyers present gasped and applauded. Three bottles each sold for a stratospheric HK$1.8m (£143,000), easily beating the 1985 record of £105,000.
    Even those in the trade describe that as a "bonkers" price; perhaps three times a European merchant's. "It's not a reflection of where the market is, but of the fact that anything's possible if you hit the right buyers in China," said Doug Rumsam, managing director of Bordeaux Index in Hong Kong.
    Though eradicating taxes was the trigger, the real driver is new wealth on the mainland: Chinese property tycoons and mine owners are replacing New York's hedge fund millionaires.
    "Wine is much more expensive now the brakes are off on demand than it was when there was 40% tax," said David Elswood, international head of wine for Christie's. The two auction houses report that Hong Kong, the only major economy to grant wine tax-free status, has become their single largest market.
    Sotheby's has sold £32.3m worth there this year – almost four times last year's total and more than twice its London and New York sales combined.
    Sales of lower-priced wines are rising, too. In all, wine imports shot up 80% in 2008, 40% last year, and 72% in the first nine months of this year, reaching $600m (£375m), according to the 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
    This month's bustling wine exhibition was packed with mainland buyers who began shopping in the territory following the tax cuts. Fu Jing of the Tianjin Outongsheng company swirled her glass with a practised hand before taking a sip of a red from Australia's Angove and nodding approvingly.
    She has been enjoying wine since 2002, but acknowledges she is a rarity. "People who can appreciate good wine are still in the minority, although the number is growing," she said.
    "For westerners, wine is just something ordinary, just like beer. They have a more thorough knowledge and are much more tolerant to different flavours.
    "For Chinese people wine, especially a good imported wine, is still a luxury. Consumers like softer or milder tastes and sweeter ones."
    Most of her clients want wines priced 100-200 yuan (£9.50-£19) a bottle, she says; only a handful pick out those costing more than 10,000 yuan (£950).
    But at the top of the market, the price is itself a selling point. Some are buying to store or speculate. Many, perhaps most, are buying for business purposes: to grease the wheels of projects or woo new clients. They need a wine that recipients can recognise as outrageously expensive.
    "Orders that five years ago would have been staggering are arriving with startling regularity," said Rumsam.
    "This morning I had someone wanting 10 cases of the Lafite 08. I got a call from a client looking for 100 cases of Chateau Mouton-Rothschild 2007 [which sells for £3,000 a case]."
    The problem these days is finding the wine, not the customers, he added.
    The mainland's 50% duty on wine imports does little to deter buyers. Some bribe customs officials, or use workers to individually carry bottles to them. Others are happy to pay extra because they fear being cheated by counterfeit products from suppliers closer to home.
    Renowned French reds dominate the market and Lafite is the unchallenged emperor. Some say the ease of pronouncing its Chinese name, La Fei, has helped, but smart marketing has certainly been a factor.
    Recently its makers announced that 2008's labels would include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8, considered highly auspicious. In days, the price had risen from £9,000 a case to £13,500.
    "They are power brands. If the wine was Rolex or Ferrari, they would buy it," said Elswood.
    But Robert Sleigh, Sotheby's head of wine for Asia, sees "a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budding entrepreneurship".
    Either way, traders predict it will be years before mainland demand begins to flatten.
    In 2007 China imported 2 million cases of wine. Estimates suggest the country could be buying 50m cases by 2017. And there are plenty of people in Hong Kong who will raise a glass to that.

    拉菲還會升嗎?

    2010-11-05

      十月是香港酒界一個刺激和多采多姿的月份。首先是西九龍的美酒佳餚巡禮,在那幾天吸引了不少的市民,熱鬧場面比去年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最震撼不是美酒佳餚巡禮,而是十月二十九日的葡萄酒拍賣會,當日蘇富比Sotheby's的拉菲Ex-Cellar拍賣,創下驚人的記錄。引發的迥響直達全世界,最多人留意可能是1869年的拉菲,每瓶的拍賣成交價是1,815,000港元,大約是147,020英鎊。這麼罕有的酒,有這樣的索價是驚人的,但最令酒界不明白的是其他拉菲的拍賣價.

      以2009的拉菲酒花為例,以43,124英鎊成交,但市場價格大約只是12,100英鎊,粗略計算是3.5倍。雖然很多的酒評家認為2009是不錯的年份,但3.5倍確實令人費解。另外,2007不是一個突出的年份,市場價格大約是6,545英鎊,但當日的拍賣成交價卻是17,642英鎊,最少是2.6倍。2000年的拉菲曾經回落一些,但當日的拍賣成交價是84,289英鎊,最少是市價的兩倍。

      有人認為亞洲的紅酒投資者一定是瘋了,因為只要翻查記錄,在九月份同樣在香港舉行的拍賣會,Zachys 以7,149英鎊賣出2006的拉菲,價錢與市場價格相接近,是次的其他拉菲拍賣成績,如2003、2000、1998或1996等都接近市場價格。就算是同月的Christie's 拍賣會,雖然是稍為高一点,但仍不像十月份的瘋狂。

      翻查一下2003拉菲的拍賣成績,在今年3月6日,美國Bonhams的拍賣價是6,689英鎊,但同月的26日香港Acker的拍賣價是10,670英鎊,往後兩個月在美國和英國的拍賣成績,價格向上調,但仍低於香港三月的價錢。接着五月香港又拍賣了同年份的酒,價錢再推上11,733英鎊,倫敦在七月的拍賣成績也上升到12,075英鎊,要到九月和十月才回落下來,至一萬多英鎊。看來香港的拍賣成績能帶動紅酒的升幅,事實上最近兩次的拍賣,已帶動了2009的拉菲價格,雖未至三倍多,但也有大約17%。

      拉菲還會升嗎?這個問題很易答,市場的價格已升了,但10月30日在美國的拍賣,2003年只是11,267英鎊,故此暫時的結論是,在香港的拍賣會購入紅酒作為投資的話,很大機會是會以稍高的價錢入貨,若購入是為了短期享用,那就另當別論了。

    另類投資爆升 直擊百萬元掃酒

    「你哋有幾多拉菲( Lafite)存貨?有幾多我要幾多。」一名染了一小撮金髮、身穿便服的女士走進尖沙咀一間酒鋪,便直衝到收銀處說了這番話。
    店員聽罷也見怪不怪,施施然將紅酒搬出來,她看罷嫌存貨不夠,索性叫店主把 Latour及 Mouton等名酒亦統統拿來。經過二十多分鐘揀貨,她最終以一百一十萬元港幣,買入二百多瓶紅酒,並即時拿了數萬元人民幣現鈔落訂,再找專人送返深圳。由於大堆銀紙點算困難,女士向職員說:「俾塊濕布我,好難數。」
    記者上前採訪,深圳居民歐小姐指是替內地豪客買酒,每隔兩星期便來港採購,「內地市場好大,需求大到你想像唔到,呢二百幾支酒,兩個星期又冇晒。我仲會去其他酒鋪睇,真係唔可以諗,有幾多便掃幾多。」
    經常深港兩邊走的她,指着其中一箱 Mouton二千年紅酒,「幾個月前先八千幾,依家要過萬,升得咁快,真係要掃,買得十八支都唔係好夠。」她越說越起勁,「最近內地好多人搵瑪歌紅亭( Pavillon Rouge),好似○七年嘅,三個月前六百蚊一支,依家要千四蚊,呢度只得百二支,我全部要晒。」
    事實上,紅酒價格在這兩年間大幅上升,上月底蘇富比在香港舉行的紅酒拍賣會,其中三瓶一八六九年的 Lafite,被一名透過電話出價的買家,以每瓶一百八十一萬五千元(連佣金)投得,破了世界紀錄。
    有行內人指該買家是國內人,老牌酒商 Berry Bros.& Rudd香港主席梅國基亦認同此說法,更指這個價錢雖然有點瘋狂,但拍賣會後亦扯高其他紅酒升值兩成,導致國內人更瘋狂掃貨,「冇辦法啦,依家第二度搵錢容易,好多人閒閒哋都有幾百萬嘅酒。」

    拍賣會過後,年初售三萬多元的八二年 Lafite,頓時升值至四萬八千元一支。

    歐小姐(左)花了廿分鐘,便在尖沙咀一間酒鋪掃了逾百萬元紅酒,即時拿出數萬元人民幣付訂金。(于港民攝)

    上月底蘇富比在港舉行的紅酒拍賣會,有神秘買家,以天價投得三支一八六九年 Lafite的標準瓶裝。

    世界紀錄一樽 Lafite紅酒$181.5萬

    2010年10月30日

    香港蘇富比昨舉行「拉菲( Lafite)古堡直遞尊貴窖藏」拍賣,競投氣氛熾熱, 280瓶 Lafite大部份成交價破了世界紀錄,其中全場成交價最高的 1869年 Lafite,更高出底價 27倍以天價 181.5萬元沽出,創下歷來世界拍賣價最高的洋酒紀錄。香港紅酒協會會長張耀成形容成交價瘋狂, Lafite被內地人炒起,已經搖身變成藝術品。

    高出估價 27倍成交 1869年 Lafite標準瓶裝

    蘇富比昨在文華東方酒店拍賣 280瓶 Lafite,吸引逾百名買家到場,競投氣氛熱烈,不但熱門年份的被搶購,一些冷門拍品也以天價沽出,連拍賣行都大跌眼鏡。全場成交價最貴的 1869年 Lafite標準裝,大會最高估價只是 6.5萬元,但最終以高出最高估價的 27倍、 181.5萬元瘋狂價成交,創下歷來世界拍賣價最高的洋酒紀錄。同一名買家更一口氣將三瓶 1869年 Lafite全數掃光,成交總金額達 544.5萬元。
    其他創下多個年份及瓶裝世界紀錄的拍品,計有成交價排名第二的 1959年 Lafite5公升裝,以 133.1萬元高出底價 2.3倍售出;而酒迷趨之若鶩的 1982年 Lafite也成搶手貨, 6公升裝成交價 114.95萬元,標準裝一箱 12瓶成交價 102.85萬元,較底價高出一倍。
    蘇富比亞洲區洋酒部主管樓伯禮說,今次拍賣買家反應熱烈,原因是首次 Lafite酒莊直接將紅酒供給拍賣行拍賣,拍品是真貨有保證。此外, 1869年 Lafite能以天價成交,其中一個原因是該酒葡萄百分百法國純種,因 1869年後法國葡萄園樹根遭害蟲葡萄根瘤蚜( Phylloxera)破壞,需從美國移植樹根變成混種葡萄樹,「現在巿面法國紅酒幾乎全來自混種葡萄樹」

    一瓶紅酒拍賣71萬 中國富豪轉戰酒場

    (北京10日訊)中國富豪尋美酒相伴,以襯出自我品味與財富,使“酒市”大熱,一瓶紅酒拍賣價格更飆升至23萬美元。

    兩大頂級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國際接受“彭博社”詢問時指出,在香港的葡萄酒拍賣成交額將會超過紐約和倫敦的總和。

    一瓶拉菲集團(Chateau Lafite)的陳年葡萄酒售價更超過20萬美元,自兩年前香港將葡萄酒稅率降至零后,這兩家拍賣行收入已成長逾三倍。

    他預計明年香港拍賣成交額將成長一倍,去年中國億萬富豪人數成長超過60%,他們將是紅酒消費的主要客源。

    報導指出,在10月29日間,蘇富比以每瓶23萬美元拍賣出3瓶1869年的拉菲紅酒,賣價是蘇富比預估的28倍。

    Crown Wine Cellars數據顯示,中港台的美酒愛好者持有全球約1/4的高級或是稀有葡萄酒。

    賺幅14倍

    花旗集團3月份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國酒類消費成長一倍,紅酒更佔總需求的75%。

    深圳酒商劉學彪(譯音)指出,無論什么價格中國紅酒迷都願意支付,他在香港以每瓶約3美元價格購入紅酒,到中國后以300元人民幣轉手賣出,賺幅達1400%。

    政府資料顯示,今年首9個月,香港酒商進口葡萄酒成長至6億美元,今年拍賣成交額更達1億2000萬美元,相較09年的6400萬美元,增幅約一倍。

    投資風潮
    由農產品轉向紅酒

    中國什么都能“炒”,從蒜頭、大豆和姜蔥,到現在當紅的紅酒,億萬身價富豪已將焦點從農產品轉至歐美玩意兒

    中國一名期貨經理胡亞飛說,紅酒屬國際性實物期貨投資產品,比起本土的蔥姜蒜,投資的可操作性、可持久性和流通性更大,期酒的年平均收益率介于8%至12%,超越大部分中長期投資產品的年收益率。

    據“中新網”報導報導,只有頂級酒莊出產的精選頂級葡萄酒才能以期酒形式發售,這些特性就造成期酒具備投資品所需的稀缺性、可兌現等要素。

    胡亞飛說,國內的期酒市場目前有點像早期的股市,進場者絕對數少但潛力大,他同時確認馬雲、丁磊、牛根生等中國富豪,都購買了張裕09年份的期酒,這些酒在尚未出酒窖前,就已升值50%以上,回酬率更大于股票投資

    英國嘉士德統計的30年投資項目回報率顯示,名酒投資回報率達38倍,再來是瓷器(17倍)、名畫(16倍)、黃金(1.68倍)及鑽石(1.49倍)。

    Yquem: China's next big thing?

    07 October 2010

    The Yquem prices might well go into orbit should the chateau's parent company (LVMH) embark on a marketing campaign in China. The campaign, it seems, is already in its planning stages. Decanter recently reported that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legalised the importation of sweet wines, including Sauternes. This change in regulations opens the way for the sweet wines of Bordeaux (particularly the region's biggest names) to make their mark on brand-conscious Chinese buyers. Director of LVMH, Pierre Lurton, told Decanter that the company has "a good business network in place" in the country, and that it is making plans to market Yquem in China. Is the wine set to be Asia's next big thing?

    港今年勢成賣紅酒一哥

    2010年11月03日

    【本報訊】底價 6.5萬元的 1869年 Lafite上周以 181.5萬元天價成交,全城嘩然,新一輪紅酒拍賣隨即殺到。美國拍賣行本周五舉行「香港名酒拍賣會」,拍賣頂級羅曼尼康帝及木桐堡紅酒等,且罕有地以一箱箱組合式拍賣,總成交估計高達 1億元。拍賣行直指香港今年會取代紐約,躍居全球葡萄酒拍賣中心「一哥」地位。
    記者:蔡朗清

    本月 5及 6日 Acker Merrall& Condit( AMC)分別在港島香格里拉酒店及君悅酒店舉行名酒拍賣會,推出 1300批頂級葡萄酒,總估值 1億元。
    AMC總裁兼拍賣總監 John Kapon表示,今次拍賣會帶來一系列羅曼尼康帝紅酒,焦點之一是網羅 1990至 2001年 Domaine de la Romanee Conti全部年份的 12瓶裝箱紅酒,合共 144瓶,被譽為「組合」之最,最高估價 240萬元。

    港拍賣成交達6億
    另一焦點是 1945木桐堡( Mouton),共 12瓶,估價高達 120萬元。該酒具突出的酒香,甘甜的香氣中透出熟透的黑色水果、咖啡、煙草等氣味,極度濃密和豐厚帶有多層次的柔滑水果。
    John Kapon指出,內地對葡萄酒需求極大,拍賣會買家佔了 15%屬內地客。 AMC今年在港舉行六場拍賣會,預料全年成交額達 6億元,遠超於紐約的 2億多元。
    香港紅酒協會會長張耀成表示,今次 AMC拍賣會全屬頂級葡萄酒,其中不少拍賣品更是一箱箱組合式拍賣,十分罕見,相信是紅酒收藏家眼見本港紅酒拍賣成交額屢創新高,急於將珍藏在港推出拍賣,「啲紅酒被大陸人炒起,一支底價 6萬嘅 Lafite,賣到 181.5萬咁癲,啲收藏家索性一箱箱組合式咁賣。呢度嘅成交價比外國高一倍。」

    Lafite印「八」字「發」財

    20101102
    法國著名的 Lafite酒莊,為慶祝在中國蓬萊市建設新酒莊,決定在每瓶 2008年份 Lafite紅酒上,都印上代表幸運與財富的中國數字「八」(圖),這批紅酒預計明年推出。
    Lafite酒莊母公司法國羅斯柴爾德男爵拉菲集團,去年與中國中信華東集團簽約,在山東蓬萊市合資建設面積達 25公頃的酒莊,種植葡萄,生產高級葡萄酒。拉菲集團表示,紅酒上的八字,從外形上看就像葡萄園的山坡,正好用來紀念集團在中國建設的酒莊。
    拉菲集團相信加上這個八字,對紅酒本身的價格和銷量影響不大,但紅酒銷售網站 LivEx指,在拉菲集團宣佈這消息後,一箱 2008 Lafite紅酒的價格,在數天內急升 17%,名副其實是「發」財。
    同時,有傳另一著名法國酒莊 Morton也打算找一名中國藝術家設計 2008年份紅酒的標誌,新標誌將在今年底揭盅。

    美國《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 - 葡萄酒進入大牛市

    2010年09月30日08:39


    法國葡萄酒商的說法﹐今年法國波爾多 (Bordeaux) 產區的葡萄在變化多端的氣候中開花結果﹐因此可能不會在同一時間成熟。這樣會給收割工作帶來一些麻煩﹐而且十有八九會造成2010年葡萄產量減少。此外﹐今年的暴雨也比較多﹐導致氣候過於潮濕﹐葡萄籐容易爛根──不過﹐人們認為今年的葡萄質量還是好的。

    在以往﹐只有一些品酒家和酒商對波爾多產區葡萄收成的早期預測感興趣﹐但現在葡萄酒已經成為一種投資品﹐因此很多人都開始關注起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優良葡萄酒產區在豐收季節前的天氣情況。

    在波爾多地區吉倫河口(Gironde estuary) 一帶的砂礫山丘﹐分佈著最著名的一些酒莊。在它們的酒窖里﹐2009年份的葡萄酒正在大橡木桶里成熟。該年份的葡萄酒無疑是有史以來最受關注的﹐甚至遮蓋了名聞遐邇的1961、1982和2005年份葡萄酒的光輝。酒還沒有裝瓶﹐其價格就已經飆升﹐同時人們對葡萄酒投資的興趣也在與日俱增。

    大致來說﹐那些通過期酒(en primeur)銷售系統買到2009年份葡萄酒期貨的人早已賺到了紙面利潤。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份拉菲(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葡萄酒的價格已經從2010年6月上市時的每箱10,000英鎊上漲到目前的每箱13,657英鎊﹐漲幅高達36%。同在波亞克地區(Pauillac)生產的類似級別的2009年份拉圖(Chateau Latour)葡萄酒今年6月上市時每箱為10,000英鎊﹐現在是12,000英鎊﹐漲幅20%。

    從2004年12月起計算﹐2000年份拉菲的價格上漲了611%。2004年時每箱價格為2,560英鎊﹐現在是18,400英鎊。

    2000年份柏圖斯(Chateau Petrus)葡萄酒的價格從2004年12月的12,000英鎊每箱上漲到現在的36,627英鎊﹐漲幅高達255%﹐買家每箱就可以賺到24,627英鎊。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在銀行里有10萬英鎊以上富餘資金的人會對投資全世界最好的葡萄酒越來越感興趣。

    倫敦國際酒類交易所(London International Vintners Exchange)佳釀100指數(Fine Wine 100 Index)跟蹤全球最受追捧的100種葡萄酒的價格變動﹐自2001年發佈以來﹐該指數已上漲200%以上。在經濟形勢如此不穩定的時期﹐這是非常強勁而抗跌的表現。

    葡萄酒經紀商對此的解釋是﹐上好葡萄酒是一種人們渴望擁有的奢侈品﹐而且至關重要的是﹐上好葡萄酒的供應量是有限的:拉菲酒莊每年只有48萬瓶左右的產量﹐拉圖酒莊只有約35萬瓶的產量。而且與其它奢侈品不同﹐葡萄酒產量無法增加﹐因為葡萄園的種植面積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葡萄酒供應會越來越緊張﹐因為許多人不但想投資最好的葡萄酒﹐而且也喜歡享用葡萄酒。

    葡萄酒投資的優勢在於﹐隨著時間的推移﹐酒變得越來越珍稀﹐因為人們會喝掉很多。從長期來看﹐葡萄酒的年份越久﹐數量越少﹐需求越大﹐價格就很可能漲得越離譜。

    近年來﹐遠東市場對葡萄酒的興趣也成為其價格上漲的驅動引擎﹐尤其是中國大陸和2008年以後的香港市場。2008年﹐香港政府廢除了葡萄酒的所有進口關稅﹐極大推動了葡萄酒在亞洲市場的發展。

    亞洲人對葡萄酒的興趣大為增加﹐首先從香港開始﹐現在已經擴展到中國大陸市場。這要歸功於亞洲億萬富豪對奢侈品牌的追逐。很多人購買葡萄酒是為了自己喝或者送人。既然葡萄酒的投資回報這麼高﹐那我們該如何構建一個葡萄酒投資組合呢﹖首先有一點很重要﹐要小心選擇葡萄酒品牌﹐只有很少數的葡萄酒具備投資潛力。

    專家表示﹐法國波爾多產區麥道克(Medoc)地區評級為“頂級一等”(First Growth)酒莊的葡萄酒投資回報率最高﹕即拉菲、拉圖、瑪歌(Margaux)、木桐(Mouton Rothschild)和奧比昂(Haut Brion)的葡萄酒﹐但奧比昂的表現沒有其它幾種那麼好。產自波爾多產區河對岸的幾款酒也可以加入這一行列﹐最有名的是柏圖斯(Chateau Petrus)、白舒伐爾(Cheval Blanc)和歐松(Ausone)酒莊的葡萄酒。

    在波爾多產區之外﹐勃艮第(Burgundy)產區也有幾款上佳的葡萄酒﹐如羅曼尼•康帝(Domaine de la Romanee-Conti)和拉茹•貝茨•勒魯瓦(Lalou Bize Leroy)等﹐投資回報都很高。此外﹐還有幾款羅訥河谷(Rhone)和香檳區(Champagne)的葡萄酒也很不錯。

    如果單從投資角度來看﹐那我的建議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特別關注2009、2005、2000和1996年份的波爾多葡萄酒。

    波爾多葡萄酒的一大好處在於其市場流動性非常好﹐很容易就能賣掉。專家推薦四種葡萄酒﹕瑪歌、木桐、拉菲和拉圖。柏圖斯的價格更高﹐但變現沒那麼容易。目前﹐個人投資者購買波爾多葡萄酒的最佳渠道是通過每年夏季的期酒發售會﹐人們品嘗木桶中的原酒後﹐在裝瓶和發貨的一年前預定葡萄酒。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確保買到自己想要的酒﹐而且享受到優惠的開賣價格﹔缺點是如果葡萄酒的品質沒達到人們的預期﹐價格就會下跌。

    葡萄酒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葡萄酒的質量。在這方面﹐美國酒評家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的觀點十分關鍵﹐他給所有的葡萄酒打分﹐滿分為100分﹐評分公佈在他自己的網站erobertparker.com上。《葡萄酒觀察家》(The Wine Spectator)雜志也以百分制給葡萄酒打分﹐另外﹐英國酒評家簡西斯•羅賓遜(Jancis Robinson)的觀點也值得參考。有不少經紀商和酒商出售期酒並提供收費的保稅儲存服務﹐這樣買家就不用支付關稅或消費稅了。

    另一種投資途徑是購買葡萄酒投資基金。這類基金一般收取5%的申購費﹐每年收取1.5%或2.5%的管理費﹐並收取平均20%左右的贖回費。

    28年:1982年份拉菲葡萄酒升值110倍

     
    手端葡萄酒,伴着钢琴曲细声慢语地交谈,早已不是电视上演绎绅士淑女高雅生活的镜头。

      近年来,除了大酒店、西餐厅的酒水单上开始出现拉菲等名贵葡萄酒的身影,长沙的高级别墅装修中,私人酒窖几乎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葡萄酒收藏,正慢慢成为长沙人投资的新领域。更有说法称,葡萄酒已经成为继股票、房产和艺术品之后的第四大投资金地。

      资料显示,1982年产的法国拉菲在当时只要30英镑,而现在国内最低要卖4.5万元人民币一瓶,相当于升值了110倍。

      拉菲五年涨幅超300%

      在商场上滚打多年的陈先生,虽然知道有些名贵的葡萄酒价值不菲,却没有想过买葡萄酒也可以赚钱。

      两年前,为了宴客方便,他买下两箱2004年的小拉菲,后来一直搁置在酒窖里没喝。今年国庆,他拿酒宴客时才发现,那箱小拉菲,价格已经翻了一番都不止了。

      “没想到放了一年贵了这么多,早知道当初应该多买点。”作为消费者的陈先生,心思开始发生变化,留意起了葡萄酒的价格。他发现,2008年,因为受金融危机及欧元兑人民币汇率降低影响,葡萄酒整体价格跌入低谷。比如,2004年产的小拉菲,从2200多元一瓶,跌到了1800多元一瓶。但是近年来,葡萄酒价格开始新一轮上涨。涨得最厉害的是2006年的小拉菲,零售价从2008年的1000多元/瓶,涨到现在的3000多元/瓶。其他年份的小拉菲,比如说2001年、2002年的,价格大概也翻了一番。

      如今,投资葡萄酒已经成了陈先生的业余爱好。他遇见合适的葡萄酒,就会买入一些,时机合适时就考虑出手。“本来就是因为请客送礼需要才买的葡萄酒,现在也不能完全说是投资,有些酒还是会送人或者自己喝。”

      在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因为国人对拉菲·罗斯柴尔德酒庄较为了来源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解,所以“拉菲”价格飙升最为明显。1986年、1996年、2000年、2003年这些年份的“拉菲”价格一两年内就已经翻倍。2005年时一瓶1982年的拉菲价格在9000元左右,如今已经涨到4.5万元以上,一些场合要卖到5万元甚至6万元,5年涨幅超过300%。而每当临近中秋、国庆、元旦这样的节日,市场上的葡萄酒价格都会明显上升。

      葡萄酒成投资新热点

      英国嘉士德统计的30年投资项目回报率显示:钻石1.49倍,黄金1.68倍,瓷器16.67倍,名画16倍,名酒37.69倍。资料显示,1982年的法国拉菲在当时只要30英镑,而现在国内最低要卖4.5万元人民币一瓶,相当于升值了110倍。

      目前中国的消费者对葡萄酒的消费持续升温,尤其是香港,今年年末的葡萄酒销售额或将达到1亿美元。当前中国内地的葡萄酒需求量日渐井喷,庞大的需求量、零风险、高利润回报吸引了广大投资商和VC(风险投资商)的投资眼光,从某种角度说,葡萄酒已经成为继股票、房产和艺术品之后的第四大投资金地。

      葡萄酒的财富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这个中国人仍较为陌生的领域。在长沙的韶山路、芙蓉路、五一路、迎宾路等市区核心地段,几乎走上一小段就会有一家进口葡萄酒专卖店。据知情人士透露,有些老板把从传统行业、房地产、股市撤出的资金投资到葡萄酒上。伦敦国际葡萄酒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每年40%的葡萄酒销售额来自中国买家。

      由于中国买家对顶级葡萄酒的需求强烈,因此产量有限的顶级佳酿,价格攀升得很快。“像拉菲,一年的产量只有一万瓶,喝一支就少一支。随着时间流逝,剩下的酒越来越少,当然也只会越来越贵。”进口葡萄酒总经销商红威酒业总经理吴铠告诉记者,“我08年购进的白马庄干红,如今市场价也已经涨了接近一倍了。”